iso认证企业管理理论与工具不能有效结合
iso认证企业转制过来的企业,与其经营层探讨管理问题时,在理念上他们谈得头头是道,而且能够与时俱进,积极吸收新的管理思想与理论;而在与民营企业家的交谈时发现他们在谈吐上稍逊一筹,但是在现场参观考察的时候发现,从整体管理效果和结果上看,民营企业的管理要比改制企业的管理更细致、更到位。
究其原因,民营企业家总是在就事论事地、不断思考更有效的管理办法,并开发一些比较“土”但是很实用的管理工具;而改制过来的企业,同样很注重学习管理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开发有效的管理工具则有所偏废,以至于管理理念不能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以发挥其经济效益。
在管理上,导致这种问题的根源就是大家对管理理论的运用方法的认识还不够,将管理理论贯彻落实需要科学的管理工具,毕竟管理理论只是抽象性的指导思想。
它的意义在于让大家更加透彻地理解管理工具的运用技巧,或指导管理者如何开发实用有效的管理工具,而由iso认证企业改制过来的企业缘何难以将管理理论转化为实用的管理工具,大致有3方面原因,如图2-1所示。
1、不适应变革
因为每一个新的管理工具的导入,意味着新的机制,而变革意味着既得利益的调整甚至丧失,加上原来iso认证企业缺乏变革的企业文化,导致管理变革的巨大阻力。
2、偏废管理工具,空谈管理论
毕竞关于管理工具的介绍性书籍在市面上很少能买到,自身又缺乏动手制作管理工具的能力,以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3、企业内部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
iso认证企业缺乏民企所拥有的创新机制。在民营企业内,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独到和创造性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思维,甚至让人感觉有几分“挖空心思”的意味。
譬如,某印刷厂在管理中,通过鼓励员工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体悟和感悟,用比较精辟的口号或标语贴在车间的墙面上,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方面,活跃了大家积极学习上进的气氛;另一方面,强化了员工关注工作改进和绩效提升,经过长时间的坚持,这种机制固化下来,形成了有很强的变革型和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再不断地导入新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也就显得顺其自然,阻力自然就更小。
尽管在细节上做得非常细致和具体,但是因为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以至于企业的管理难以形成体系,最明显的就是组织职能的不均衡,大部分企业在某一方面管理特别出色,但是其他方面有所偏废,尤其是在营销方面,营销能力薄弱和营销意识淡漠,这几乎是中小企业的通病。
营销在企业的价值链上占据龙头地位,这一环不能处理好,是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症结所在。简言之,组织职能不均衡的隐患将直接诱发管理短板效应。另外,企业的管理难以成体系的明显特征就是,在这些企业里,许多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机制的导入,是因为在问题发生之后才想到的,或才引起重视的,这只是停留在“救火”的层面上,其本质是一种反馈控制,而无法做到系统、全面、动态地进行全盘规划,事先做好各个环节的“防火”工作,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