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目标管理
行政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好处
目标统一,劲往一处使
公司的各个部门、各个员工不能“劲往一处使”是很可怕的。由于公司的总目标必须分解为不同部门、不同职务、不同人员的目标,而在不同部门担任着不同职务的不同人员,由于角色、职能、责任、利益、能力、性格、偏好、经验、信息、地位、风格等等的不同,随时可能使公司的总目标扭曲和偏离,或者说,经常出现所做的工作与实现总目标无关或无助的现象。目标管理的好处就是尽量减少和消除这种扭曲和偏离。
目标管理的这一“好处”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各自的层面上工作
上司在上司的层面上工作,下属在下属的层面上工作,即在各自的层面上工作对于工作的效率和目标的实现是十分重要的。上司的层面主要集中在计划、监督、激励、领导、辅导和重要业务问题的处理上;下属的层面主要集中在计划的执行、业务的开展、事务的处理上。只有各司其职,才能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绩效。有了目标管理,上司以目标为核心,对下属实施管理,下属以目标为核心,自主地开展工作。
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和领导。
在第一种情况下,下属处于从上司那里领任务、接受工作的被动地位。虽然这是下属的“本分”,但是,谁愿意整天象机器人一样领到工作,唯唯诺诺地接受,又全心全意、不折不扣地执行呢?
第二种情况为什么经常出现呢?实际上,第二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出了事需要上司去“摆平”,另有一部分是上司怕下属出错或“看不过眼”,去指点、指责或“亲自操刀”而造成的。
激发主动性
抓住重点
每位职业经理和下属都面对大量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中,必须用“20/80法则”分清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哪些是高效益的,哪些是低效益的,哪些对于绩效的贡献最大,哪些贡献不大。目标管理强调一个阶段的工作只设定有限的1—3个目标,这1—3个目标对于企业来说,贡献会最大,抓住这几个目标,80%的企业目标就可以达成。
明确的考核依据
目标管理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考核的依据明确,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都可以预计未来,即可以预期做到什么程度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评价,什么样的结果是好的评价,什么样的结果是不好的评价,从而实现事先引导人的行为,避免那种事后“盖棺论定”或“追认”的被动考核。
目标管理的特征
共同参与制定
目标是在上司和下属的共同参与下制定出来的。
共同参与制定的好处:
(1)了解相互的期望
(2)使下属充分了解组织目标
(3)发挥下属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4)下属认同制定的目标
常见的假(非)目标管理
情形一:“下达式”。逐层下达指标。
情形二:“上报式”。下属将下一阶段工作计划报上来,上司审核批准。
情形三:“征求意见式”。上司已经胸有成竹,然后“征求征求”下属的意见。
与高层一致
下一级的目标必须与上一级的目标一致,而且必须是根据上一级的目标分解而来。所有的下级目标合并起来应等于或大于上一级的目标。
与高层目标一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在目标向下分解的每一步、每一层均有可能出现目标的错位、变形、偏离。
上下目标的一致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然而,许多经理人想当然地认为“目标已经定了”、“大家都没有意见”,职业经理要善于事先采取措施以保证其一致性。
情形一:下属什么也没有说,将属于他的工作领走了,就以为与自己的目标一致了。
情形二:有时目标不一致是由于理解不一致引起的,如果事先没有确认理解的一致性,表面上达成共识了,实际上对“共识”的涵义理解不同,造成过程中和事后的种种问题。
情形三:以为下属理所当然地向自己的目标看齐,围绕自己的目标工作。实际上,下属们都有自己的利益和想法。
可衡量
目标管理中,所设定的目标必须是符合SMART原则的,即具体的、可衡量的、可接受的、现实可行的、有时间限定的。
在目标管理看来,不仅定量的目标可以衡量,定性的目标也可以衡量。
可衡量的关键,在于双方事先约定衡量的标准,这个标准同时也是事后评估的标准。
凡是不可衡量的目标都是没有意义的,不可取的。
情形一:定量的目标容易制定,定性的目标难以制定。
情形二:制定的许多目标根本不可衡量,造成误解、混乱和事后的扯皮。
关注结果
不论对于职业经理自身,还是对于下属,目标管理关注的都是结果,即目的达成了没有,而不是“工作”或“活动”的本身或过程。
目标的优先顺序是根据目标结果的重要性决定的。
目标管理的关键就是要不断地将目标对准结果,通过及时检查、监督、反馈来达到。
职业经理在目标管理过程中,不是处于一个动不动就下达指令,而是处在一个教练和顾问的角色中,不断地向下属提供建议和信息,与下属共同商议对策,帮助下属调整行动方案,达成目标。
情形一:经常下指示。觉得下属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老怕下属出错、出事。所以,几乎下属的每一个行动,都不是下属根据目标自行做出的,而是根据上司的指令做出的。设定的目标还有什么用呢?
情形二:关注过程。下属的工作过程一“不对”,就批评或给予下属负面的、较低的评价。
情形三:关注下属的工作态度。甚至只要下属工作态度好,最后没有达成目标也是可以原谅的。
辅导与反馈
没有反馈和辅导就没有目标管理。反馈就是将下属的工作状况与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的结果告诉下属,使下属自己纠正偏离的行为。这里,反馈是帮助下属纠偏,而纠偏最终是由下属自发地、主动地、自主地实行。辅导就是帮助下属提高工作能力。
反馈和辅导的方法本身说明上司在下属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不再处于核心的、主导的指挥者的位置,而是站在下属的旁边。不再下命令,做指示,而是反馈和辅导、劝告、建议。
情形一:批评、干涉。下属没做好或没有按上司的方式做就批评、责备、干涉。
情形二:自己亲自干。看下属做不好,怕耽误工作,自己就亲自冲上去了。
与绩效考核相关联
事先设定的目标是什么,绩效标准是什么,权重是多少,事后应当和必须以此为考核和评价标准。
情形一:目标是职业经理给下属设定的,考核表是公司人力资源部制定的,两个对不上号,考核角度不一致。
情形二:事先设定,以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为评估
标准。事先又要看工作态度怎样,又要看工作方法,又要看事先根本就没有约定的种种标准和要素。
情形三:没有与激励机制准确挂钩,或者到时候不兑现。
情形四:年末才进行绩效评估,而不是根据工作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评估。
讨价还价
例:“实行目标管理,就要下属们参与到过去由我一个人分派工作的程序当中。他们一参与,肯定就是向我强调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问题,讨价还价,拖来拖去,最后谁来完成工作?再者说,他们知道什么,刚刚在这个行业中混两年,论经验没经验,论能力,他们有谁比我的能力高,跟他们谈,只会分散我的精力。”
与下属共同协商,制定目标,并不是讨价还价的过程,而是一个引导下属认知目标,与下属共同探讨目标达成的可行性和方式的过程。尽管在这一过程中,有的下属可能要与你讨价还价,但是,这绝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比起过去把问题掩盖起来的效果要好得多。
不能达成共识
例:销售部的肖经理向自己的销售代表传达这一年度销售部的销售目标——完成5000万,这一目标是他与总经理两人经过讨论,考虑了各种可能因素之后确定下来的。可是没想到下属们听了之后,就表示了不满:“今年咱们部门走了好几位,工作全都压在我们身上;再说客户的口味越来越高了,这个目标太高了,我们完不成。”
部门目标既然得到了上司的确认,就很少有可能进行更改,那么,职业经理应当如何应付呢?下属们对于部门目标产生异议,也是可能的——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和市场环境毕竟是非常了解的;但是,下属们很可能只是了解他们熟悉的情况,对于组织的目标、可能的变化、资源的支持等情况可能都不知道。
另外,下属可能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尽量压低制定的工作目标,部门经理可以运用自身的权威、工作经验、阅历等说服下属尽可能与自己达成一致的意见,同下属进行交流,将实现部门目标的条件摆出来,说服下属认同,并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帮助和辅导下属完成设定的工作目标。
目标难以量化
例:“他们销售、生产等业务部门的业绩好衡量,有具体的数字,比较一下就行了,而我们行政等非业务部门,我们做的工作怎么用数字来精确地衡量呢?”
一方面,从工作性质的角度来看,行政部门的工作确实难以像销售部门那样进行量化,但是,不能量化并不等于不能衡量。行政部门的经理在同下属制定工作目标时,可以不提或少提完成工作的数量,但必须提出定性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标准,明确的、可衡量的、定性化的工作目标同样能够起到指导下属工作方向、激发下属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另外,工作质量的高低也可以用“数字”将定性化的因素,如态度、程度等转为量化处理,并进行细微的对比。
另一方面,目标管理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工作都要定出目标,并加以评定。如清洁人员、文员等。
下属不主动
有些下属的工作目标就是“赚钱就行”,他们的思想是“领导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工作不积极、不主动。所以,目标管理对于他们而言,和以往没什么两样。部门经理同他们讨论个人工作目标时,他们只是通过点头或回答“是”来表示同意,上司也无法得知他们的真正想法。对于这类下属,职业经理就要不断地督促、检查他们,特别是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和辅导,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工作,并学会自我管理。
本文首发:iso认证机构网 /uploads/image/202207/www.iso.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