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防范企业内部腐败的对策
行政管理防范企业内部腐败的对策
警惕企业内部的腐败
企业每一项制度都有它特别的指向。现在企业制度有一个特别的指向,就是内部的防腐制度。国家从古代时起就建立了这样的一些制度,现在对防腐败也足够重视了。当对国有企业加强监管,国有企业的制度越来越完善的时候,民营企业腐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只不过没有像国有企业那样公之于众。腐败问题不解决,将是企业崩塌的一个重要原因。最近一些上市公司有好多的财务人员、内部的采购人员,由于他们的行为导致了企业的失败,这也是治理企业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从制度的角度看,国家对腐败或者贿赂的问题是有规定的,问题就是规定是以钱财达到什么标准为基本标志。除了钱财之外,基本上我们的法律并不制裁别的。但是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里面,解释的非常好,叫做接受一切不正当的好处。
原始的腐败兵器,一般就是采取送钱、送物,目前还有其他的一些常规武器,叫做报销各种费用。
激光武器,就是以低于市场价格购买和置换。常州的一个副市长就是这样,他和房地产开发商达成了交易,用便宜的价格买了一栋别墅,差价有上千万元,原以为这样能够避税。但现在不行了,只要是以低于市场价格购买或置换,都会判刑,而且越来越严。
挂名工资和福利属于精锐武器。原来国家药监局的局长、公安部的一位高官也是这样接受贿赂被挖出来的。那位高官的情妇在进出口企业里,担任了一个不怎么干事的小角色,有一次这位情妇病了,有个企业的老板去看她,竟然给她带了100万元钱做慰问。
还有核武器,像男(女)色的贿赂。深圳罗湖区原来的公安局长是一位女士,凡是被她提拔重用的男警员,一般都跟她出过一次差,出差回来有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重用提拔,一种是“有待磨练”。有待磨练就是这人提拔没戏了。
作为一个企业的最高领导人,要时刻警惕,上述方法都是贪污贿赂的重要方式。
贪污受贿的这个问题,要经常去敲打人们的头脑。尤其是有些具有外在采购权的人,已经把他的职务,当作谋私的领地了,如果不通过他的话,谁也别想进到企业内部去。就算老板答应了,他也会搞得人家痛不欲生,因为他会想法设法会找别人的毛病。
内部防范机制的四项对策
当发现属下有一些部门出现这样问题,就要警惕。同时,要建立一些机制去监督他,不断的去核查。或者,建立一种人员上的流动机制,避免“常在河边走就湿鞋”的现象。
这样的原则是什么?怎样去解决这样问题?用打麻将的原理来讲一下。
打麻将共四个人来打,互不相让,吃上家卡下家。但是会出现作弊的现象,就是上去一个人替别人去打。有个人有事临时出去了,“你替我打两把,我一会儿回来”,那三个人就开始劝他,“你小子不准赢,要赢看我们怎么修理你,你要输了我们和你分账。”结果,这个替人打牌的人就开始输了。外出办事的人回来之后,替人打牌的人就说:他们几个人的牌太好了,所以我都输了。
有的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就是这样一个替别人打麻将的人。真正做庄的是国家,他是一个代理人的角色,所以他才有机会变成这样。
所有者和管理者不同的身份,就会导致这样的一个问题,甚至有的时候管理者是股东,都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是小股东。必须要认识到,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和利益不完全相同,尽管实现了股份制,还有直接、间接转移这方面要限制住他。
(一)机制改善
如打麻将亏了,代理人要拿钱出来,那就不同了。
(二)权利制约
被代理人要求代理人:打出最重要的一张牌的时候,你必须通报我。
(三)业务透明
即使在最小的机构里,也实行了透明采购这样的制度,结果证明是可以大大降低成本的。
每个月老板会复查,然后招标。老板拿钱去结算,然后抽查对比,一旦发现其他供应商比这家更便宜,就要问为什么。
(四)品行教化
就是要教导员工应该如何做,做了不该做的事有什么后果。
一般的讲,把腐败原因归结为失控。失控的原因是失情,失情的原因是失职,而领导往往是失查。如果允许一个小的事件发生,往往会引发一些大的事件。贪污这种东西像吸毒,只要吸上了是很难去戒。因此,在企业内部建立这四项机制:机制改善、权利制约、业务透明和品行教化是相当重要的。
心智层面的统驭
中国历史和世界各国发展史上,都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人治、德治、法治其实都是治人,本质上都是治人的。无论是采取人治的手段,德治的手段,还是法治的手段,都是对人的治理。法治的手段,有它基本的应用范围,人治也有应用范围。例如,法治讲杀人者处死刑,德治讲不要杀人,人治会讲杀恶人。
人治、法治、德治
人治、法治、德治,它是呈波浪形前进的。一个企业最初成立的时候,没有规章制度或者规章制度不完善、组织机构不完善的时候,更多的是人治。领导说了就算,最大的好处就是效率很高,叫做无律之治,领导说话就是法律。法制就是他律之治,德治是自律之治,主要靠人的自律;人治还有一个特点叫做人情之治,法制是惩恶之治,惩办恶人,德治更多的是扬善之治;人治是选贤任能基本的解决办法,创业的时候很强调这一点,接下来法治的时候,强调的重心就不同了,是建立秩序;到德治,是养成一种风气更重要。
人治是纵容少数人限制多数人,少数人是精英分子,法治是限制人的欲望,而德治是激发人的一部分欲望,例如向善的欲望,帮助他人的欲望;人治讲的是个人权威,法治讲的是集体和国家的规范,而德治更多的讲群体的约定俗成的规范。
人治重视的是能力,法治重视的是责任,而德治重视的只是一个义务。
归纳起来,每一个治理的措施都有特点,最初是人治,然后企业会进入法治,再进入德治阶段,一般会是这样的一个规律。如果少了法治这样的中间环节,德治的基础是不够稳固的。
有制裁的时候,让人向善是更容易的,当恶人没有受到制裁的时候,让所有人向善是无力的。新加坡的社会风气为什么好?因为有制裁手段,不单纯的说“随地不吐痰”,如果随地吐痰会遭受重罚。德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人治是一个最初的原始状态的阶段。
企业第二阶段,要进行法治的整合,必须把自己的法律制度建立起来,限制很多的欲望,但没有发挥大家更充分的积极性,没有发挥自主治理的这个状态。在这一阶段上就进行德治,激发人的正面的欲望,每个人向善的欲望。
这三者就算在一个时期,例如在一个时期中段或者是晚期,也不是完全孤立的,很多的时候是复合型的。既有人治,又有法治,又有德治,只不过在三个阶段上分配不够平衡,在每个时期,重心不同。一个领导者能够清醒地意识到现在主要的治理手段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治理手段。主要采取的手段是什么?次要的是什么?人治、德治和法治应该结合起来做。
解开心理与行为的密码
在人的心智管理上,我们发现,人治、法治、德治都是治人,治人的本质又是治心,不是治行为,而是治他的心理。很多的人会有一些行为。例如:王石为什么不断去登山呢?为什么郭凡生会出来不断地讲课?为什么有些老板自杀?为什么有些学者弃学做了老板?有些老板弃商做了学者呢?这下面都有原因,一般这种原因包括了外因和内因。内因在佛教上经常讲叫做因,外因佛教上叫做缘,有因有缘。
(一)动因
1.内因
内因是什么呢?分为两个方面:心理、生理。
有的时候是由于生理造成的,像“57岁犯罪现象”:一个干部工作到57岁,为国家奋斗了一辈子,一点财产都没有积累下来。再过三年60岁,所有的荣耀都没了,有一种垂死的感觉。60岁之后怎么办?他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人在30岁的时候,不考虑这个问题,要求上进,要干一番事业。但是57岁的时候,很可能考虑这样的一个问题。还有内分泌也有可能让人烦躁,生理加上心理上的因素,他的情绪,他的意识,他的潜意识,这些东西会导致人们对钱近乎于疯狂的欲望。
2.外因
在招员工的时候会发现,有些家境特别好的员工,会有不求上进的心理,过得很舒适,不愿意和别人争什么。而生活在下层的一些人,就会有一种近乎本能的饥渴,要出人头地。这就出现了这个问题,出身于上层的往往进取心不足,而出身于下层的,往往会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当然还有个别现象,出身下层的也会有败家子,是人格和意识造成了这样的因素。
选择什么样的人?出身于一个比较好的家庭,但又很自立的这种人;出身贫困家庭,有上进心,但又不极端的人。
自然环境也会引起人们行为的变化,例如东北人爱吃酸菜,湖南人爱吃腊肉,看来是一个生活习惯问题,其实最早是由自然环境造成的,因为白菜不好储存,就要腌起来储存。杀了猪之后肉没法储存,就做成腊肉。
还有,为什么犹太人这么要强?因为在困境中生存。为什么日本人的危机感比中国人要强?因为在一个资源匮乏的地方,养成了这种思维模式。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很很重,例如,你的婚姻对你的影响,你的家庭对你的影响,宗教对你的影响。
解决人的行为,解决外因容易还是解决内因容易呢?改变他的环境容易,还是改变他的想法容易呢?解决内因是解决生理问题容易还是解决心理问题容易呢?一个问题一把钥匙,四把钥匙都有用,但是其实最省力的那把钥匙,在于解决人的心理问题。
(二)假定
很多的人并不是心理正常的人,而我们解决问题的前提假设,就是每个人心理都是正常的。因此,就会发现好多的人的行为不可理喻,因为他本身就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所以,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假定必须是科学的。
1.行为假定,以为他人可以为我所动是错误的
别人不会为你所动,只会为他的欲望所动,为他自己内心的需求所动。要想改变一个人,是改变他对需求的认知,并不能直接改变一个人。任何一个人动了,并不是由于你的指令的问题,是你的指令触动了他的需求,要不然他就会得到褒奖,要不然他就会得到惩罚,很多的时候,并不是为你的指令所动,他是为褒奖和惩罚所动。因此,让人动的话,必须有褒奖、有惩罚,去激发他的动机。
2.人格假定,以为每个人都是健全的
很多人具有人格的缺陷,例如小时候由于受到伤害,妈妈离异了,养了一个孩子。如果经常给孩子灌输“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的理念,这个孩子在见到世界上所有男人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这是他的人格已经有了缺陷,他被伤害了之后,造成了心灵的创伤,又加上妈妈的理论灌输,因而他的心理是不健康的。
3.能力假定,以为能力匹配即可
一个工作会需要一些能力,如果人的能力能够适应这个工作的话,就是好员工,不对。除了能力之外,心理素质也要适应这个工作,如果能力完全适应,但他认为做服务就是低人一等,心理不契合也是不可以的。
有些企业已经意识到,招人进来之后做性格测试,还要选择什么血型的人。例如,日本的公司里面大部分会要AB型的人,这恰好就是日本国民的典型性性,AB型的人会倾向两极的性格。和善的时候特别和善,在家里彬彬有礼,但杀人的时候杀人不眨眼。他们要求这两极性格,对于自己的长官,展现彬彬有礼的那一面,对竞争对手就格杀勿论。
所以,考虑大家性格的相容性,在招人的时候不仅仅是人和工作之间匹配,人和人之间的匹配也要考虑到,如果适应了工作,但不适应人群环境,那也是有问题的。
4.动力假定,以为群体动力是相同的
每一个人的动力都是相同的,其实不然。有的人是由于利益,现实的利益对他有牵动;另一个人,未来的理想对他有牵动。
但是大部分的人,应该说对未来是看重的,对于现实是看淡的。我们以为每个人都是现实的,其实不是这样。
股市反映全世界的人性,某家公司再干一百年,也赚不到那么多钱的,但是这家公司的股票,竟然会卖到了100元,大家还疯抢,其实就是一个虚假的预期,对未来的预期比现实更有用。有时候给员工开远期支票,比给他现金还高兴。很多情况下,股市就是一个向大家开出远期支票的地方。对未来的预期,会导致大家疯买,真正未来来到的时候,大家就会抛了,大家就会觉得没什么了。所以,员工前面永远要给一个没有实现的目标,只要目标实现了,就驱动不了他了。
5.自我假定,以为自己的心理是健全的
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的心理是健全的,其实大多数的管理者,存在着心理疾病,尤其是做老板的人,在重压之下,心理差不多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有很多的老板都有这样的思想动态:
我一看到这样的人,就不能和他打交道;
我一看到这样的人、我一听到这样的话,我气就不打一处来;
我就会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别人任何说法我都不会认同他;
我认为自己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能成功,因为我在现在的领域里成功了。
他会放大自己,尤其是成功企业家,置换成功是一种最强烈的置换剂,他会让一个人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就像打上吗啡一样。其实很多的企业家,已经是在给自己注射这种吗啡了,因为成功太多了。其实救他最好的办法,是给他注一剂失败的药,让他开始清醒。因此,我们会看到,很多发展太快、成功太容易的企业家,有着一种先天的骄横之气。
一个性格非常柔和的企业家,一定是遭遇过很多的磨难的,所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有特别锐气的人,经过一些磨练之后,人格才会完善,在成功的一段路上,往往他的人格会偏颇。
一个部下,这一段太顺了的时候,给他一点难题,让他栽个跟头,让他意识到他的不足,反过来,有一些人已经丧失了信心的时候,给他一点小小的成功去鼓励他。
掌控部下行为的四种动因
(一)下属的四种行为动因
1.如果他追求,一定是因为他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
2.如果他停止不动了,是欲望得到了满足;
3.遇到了障碍,就会补偿,追求另外一种东西;
例如,现在很多的爸爸妈妈送自己的孩子到国外去留学甚至读高等院校,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年没考大学的需求,在补偿孩子。越是文化程度低的父母,望子成龙心越切,叫做下一代补偿,下一代来补偿他的这样的一个需求。当一个人欲望遭到阻碍之后,他会想办法绕过去,用另一种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4.逃避,欲望有障碍,绕来绕去也绕不过去。
开始躲开它,一提这个事就不提了,就躲开它,无非就是这样。
如果我们让下属前进,一定是发觉他没有满足欲望;如果他停止了,就是欲望得到了满足;如果他想做另外一件事,一定是他满足一个没有满足的欲望;如果他逃避了,他是没有能力去满足这样的一个欲望。
那么,我们就基本上能够解读人的行为。
(二)行为动因分析
有个员工原来干劲很足,现在不干了,到底是逃避呢,还是满足了呢?有个员工办了一件事,让人很不理解,怎么样也找不到原因,其实是对另一种欲望的补偿。
有人拼命赚钱,买房、买车,得到了之后会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热情。有一些人,会找到另外一个方向,例如对房子也不感兴趣了,对车子也不感兴趣了,对财富也不感兴趣了,也许会特别愿意讲课,因为又有新的欲望出现了,想帮助他人成功,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别人,这是他另一个动机。
有的人屡遭挫折之后,不再上进了,因为他在逃避;有一些人被降职后发奋学习,又一次冲上去了,是开始补偿。当我们懂得了这样的道理的时候,就会发现掌控部属的一些行为非常有效。
有很多的时候人是需要补偿的,例如有一些人欠了别人的情,会有补偿心理的。人们其实是不愿意欠别人的情的,他会觉得心里不平衡。因为他欠了别人的,会有补偿的问题,如果补偿不了他就会逃避。在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利用互惠原理,让员工的心里产生一种不平衡,然后让他用另一个努力来恢复这种平衡。例如,老板对员工好,员工就会欠了这样的一个人情,回头来就想补偿。
老板在员工的感情投资上,一般要让员工是负数,老板是正数,如果负数太大了,他觉得还不上这个情的时候,有些人就会逃避,当他欠了情的时候,要给他一个机会去还情。
四、事业巅峰的三项工程
到了事业巅峰阶段,一个君主是怎么做的?一个统治者是怎么做的?一个企业家是怎么做的?我们会发现,基本上都归纳为这三件事:
(一)完善你的人格
巴菲特一直是世界上最吝啬的守财奴,他现在把自己的全部资产捐献出来了,完善了自己的人格,不再吝啬了。
(二)建立你的团队
像麦当劳,已经建立了这样一个非常稳固的团队,可以传承基业。
(三)传承你的思想
李嘉诚现在在汕头大学等很多地方讲学,就是传承思想。
这些在古代叫做: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完善你的人格;
立功,建立你的团队和你的事业;
立言,传承你的思想。
原来我们一直以为立功、立德是最高的,现在通过研究,包括古人都是把立言看得更重要,这也是很多企业家出来讲课的一个重要的动机所在。所以企业家开始写书、讲课,他们成功了之后,会把这些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有一些企业家,把自己企业内部的管理搞好了,传承给自己的企业或者后代;有一些企业家,把自己企业内部的东西挖掘出来,贡献给整个社会,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开始走这样的一条路。例如,杰克•韦尔奇写了《赢》,郭士纳写了《谁说大象不能跳舞》,施振荣写出了《宏碁的世纪变革》,方太的当家人茅理翔写了《管理千千节》这样的东西。
这些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人一生中的财富很多,但最大的财富是知识、经验,用血汗泪水积累起来的这样的精髓。把它总结出来,要比传承财产更重要。为什么比财产更重要呢?因为它是财产产生的本源,真正掌握了这些精髓,财产的获得是不成问题的,但不掌握了这些精髓,给了他财产就是遗下了祸患。因此,把这样的一些知识财富留给后人,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业。
本文首发:iso认证机构网 /uploads/image/202207/www.iso.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