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认证

云南iso认证企业改变质量行为的建议

网络2020-11-18383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的过程。举个例子,我们想完成从“赖床”到“晨跑”的转变,大体需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充满信心,轻轻松松晨跑好几次,感觉非常好,这时候,我们已经...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的过程。举个例子,我们想完成从“赖床”到“晨跑”的转变,大体需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充满信心,轻轻松松晨跑好几次,感觉非常好,这时候,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开始积累“晨跑”的新经验了;第二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晨跑的新鲜感没了,身体再有点累,就会偶尔赖床,我们会发现赖床那种久违的感觉真好,这时候,“晨跑”的新经验与“赖床”的旧经验相比还很弱小,你一定要警惕,马上抛弃赖床的念头,再紧急采取措施鼓励晨跑、惩罚赖床,让“晨跑”的新经验继续强化,“赖床”的旧经验继续削弱。第三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晨跑”的新经验会逐步超过“赖床”的旧经验,你就形成了“晨跑”的习惯,哪怕偶尔会赖床,也是为了更好的晨跑,而不会改变你“晨跑”的习惯了。但现实却是,很多人只是在空想“晨跑”中继续“赖床”,根本没有跨过第一阶段,更多的人在第二阶段中,再次体会到“赖床”的好处后就投降了,完整经过三个阶段形成“晨跑”习惯的人只是很少一部分。

       改变员工的质量行为也是一样,当员工已经习惯一种质量行为时,这种行为给了他们深刻的体验;如果要改变这种行为方式,必须让他们开始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并不断强化新行为带来的美好体验,日积月累之后,这种新行为才能代替旧行为,实现质量行为的真正改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三个方面非常重要:一是迈出第一步,开始积累新经验;二是创造一种机制,不断强化新经验,削弱旧经验;三是持之以恒,给新经验足够的成长时间,直到改变的自然发生。

(一)迈出第一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商鞅变法就是从移木立信开始的,对于改变质量行为的难题来说,一个好的开始非常重要。怎么才算一个好的开始呢?一是要懂得“借势”,比如一起大的质量事故、一次严重的顾客投诉、一大批顾客流失等等,只有在这个时候,员工才能体会到切肤之痛,才更有改变的动力。二是要有“仪式感”,让员工从心底感到提高质量意识、改变质量行为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事,全公司从上到下都是认真的,比如最高管理者亲自挂帅的质量意识推进小组、全员启动大会等等。张瑞敏用铁锤砸碎不合格的电冰箱就是一个非常好开始,这比所有的质量宣传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二)强化新经验,削弱旧经验

       企业一旦开始新的质量行为,就需要建立一种鼓励新行为、打压旧行为的机制,从而不断强化新行为的体验,减少旧行为的痕迹,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主要包括两种方式:质量奖惩、环境影响。

 

1)质量奖惩的谬误

       质量奖惩是业内公认的有效方法,其方式就是奖励新行为,惩罚旧行为,最终实现“良币驱逐劣币”的目标,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存在很多谬误,使质量奖惩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不起作用。

       第一种典型谬误是惩多奖少(甚至只惩不奖)。这么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员工觉得做好质量工作是应该的,做不好就会受到惩罚,打击坏行为的目的达到了,但是鼓励好行为的效果没有。长期下去就会出现员工因为害怕惩罚去遵守规章,但永远不会有主动做好质量工作的积极性,用ISO9001标准的语言来描述,员工都“参与”了,但永远做不到“积极参与”。另外,作为执法者的质量部门会与一线研制生产部门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却没有奖励的手段去缓和矛盾,非常不利于质量工作的长期开展。

 

       第二种典型谬误是奖励不及时。很多企业的质量奖励是设置一个“质量奖”,结合年底评优工作组织评选,直接后果就是各部门把“质量奖”作为一个平衡的工具,不能真正鼓励质量工作做的好的员工,对其他员工的示范作用也会大大减弱了。即使把奖励落实到质量工作做得好的员工身上,因为时间的延迟,对被奖励员工的鼓励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质量奖励的重点在于及时,方式可以灵活多变(如口头表扬、通报表扬、经济奖励等),在质量好行为刚发生不久,要大张旗鼓,不厌其烦,大会小会反复讲,给员工营造一种印象,质量工作做得好非常光荣,值得大家去积极参与。

 

    第三种典型谬误是惩罚机制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执法成本过高。很多企业有这样的制度,一旦发生质量问题,质量部门承担连带责任,而不去详细分析质量部门在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非常要命,质量部门作为质量惩罚的执法者,如果每执法一次都要动自己的“奶酪”,估计质量惩罚的执行效果也好不到那里去。还有一种不合理在于执法程序过于繁琐,对一次质量事故的惩罚需要质量部门耗时半个月写材料,虽然没有伤及“奶酪”,但估计质量部门也会失去惩罚的积极性,惩罚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环境“场”的影响

       环境影响是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企业要培养一个有利于质量意识提升、质量行为改变的“场”。所谓“场”,就是员工心中的一个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比如图书馆、自习室是和学习相联系的,而家、宿舍是和休息娱乐相联系的。“场”的力量是通过潜移默化实现的,培养“场”一般包括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建立广泛和良好的质量氛围。借助微信、内网、报纸、横幅、板报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建立一个处处可见、时时关注的良好质量氛围,使员工能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很多工厂到处张贴质量宣传条幅就是这个道理。但这种宣传要尽量“接地气”,与员工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才能让大家有代入感,而不能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口号上。

       第二种方式是关注员工中的非正式群体。组织中存在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 正式群体是由企业的组织结构自然形成的, 而非正式群体是由于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互相交往形成的,员工在非正式群体中能获得心理的满足和寻找到归属感。企业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引导非正式群体,把这些群体培养成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的积极型群体,利用群体的影响力去提升员工质量意识,效果是靠单纯说教或培训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三)长期思维

       提升质量意识、改变质量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通过一个轰轰烈烈的“短期运动”就能够实现,应该有“长期思维”,通过日常的点滴工作,培育好的质量行为,遏制坏的质量行为,日积月累,直到好的质量行为体验压过坏的质量行为体验,才能实现质量行为的真正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