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认证

传统的甄选思想和鉴人之术

网络2021-08-05449
 传统的甄选思想和鉴人之术.1 传统的甄选思想1.1 张居正的三大甄选思想中国传统文学源远流长,其中有很多思想精华,这些思想很具实用性。明朝的著名宰相张居正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三大思想,可谓是中国传统甄选思想的代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利用。1.行...

 传统的甄选思想和鉴人之术

.1 传统的甄选思想

1.1 张居正的三大甄选思想

中国传统文学源远流长,其中有很多思想精华,这些思想很具实用性。明朝的著名宰相张居正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三大思想,可谓是中国传统甄选思想的代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利用。

1.行为样本假设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其实是一种行为样本。

中国人比较善于察言观色,“察言”收集的是语言信息,“观色”要得到的是非语言信息。这其中微妙的是重视观色,因为只有观其色才能究其实,因为人通过非语言信息传播的信息比较多。比如,当你听别人讲话的时候,如果他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产生了矛盾,即他嘴上说“你太伟大了”,而面部表情却是一种轻蔑和不屑,这时你是认为他是赞美你还是贬低你?因此,当非语言信息和语言信息产生矛盾的时候,人们更愿意相信非语言信息。研究证明,在信息的有效传递中,语言只占一小部分,而占较大比重的则是非语言信息。

中国在鉴人方面有一个标准叫“气色平和”。气色平和指的就是气平色和。其中,“气平”指的说话语气平稳,不紧不慢、不急不躁,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说话和性格是相关的;“色和”指的是说话的态度谦和、平稳、礼让,这是中国人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正像孔子说过的“君子和而不同”,这里的“和”讲的就是非语言信息,就是恭敬、礼让、谦虚。“不同”说的是“我的语言信息不同于你的观点”。小人正好相反,“小人同而不和”,也就是在语言信息、观点上与你没什么冲突,观点与你基本一致,但是态度充满敌意,不谦和,这就叫“同而不和”。

“气平色和”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性格特点,“气平”说明这个人的性格比较稳健而不急躁,“色和”说明这个人对人友好而包容。

2.性格稳定假设和情境与性格之争假设

张居正又提出“查人性,顺人情,然后可趁,其必有谐”。这强调的是必须知道所用之人稳定的性格,然后才能根据他的性情来管理、驾驭、改变、引导;而“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计然后可以施”,说明的是情境的策划。无论遇到何种性格的员工,都要针对其个性设计一定的情境,抓住其性格中的弱点,利用情境令其心折,这样自然可以有效领导对方。

1.2 传统甄选思想的特点

我国传统的甄选思想主要具有五个特点:

1.强调德行

我国传统的用人标准是才性两分,而在才和性中,更多强调的是德行,这个用人标准源远流长,周代就已形成。好的德行是人才必备的条件,没有好德行的人才往往不会受到重用。

2.强调全面

中国人在用人方面还强调全面,并提出了六德、六行、六艺,也就是要求人们多才多艺,从而能够提升领导的影响力。

3.强调体貌

强调体貌也是一个特点,这点在唐朝的选官制度中体现得比较充分。当官要有当官的样子,无论是外貌形体还是气度,都要体现出官者的风范。

4.强调灵活性

中国人比较强调人才的灵活性,比如在“八观法”中首先提出要“问之以言以观其详”,即通过观察语言行为来考察逻辑思维能力;“穷之以词以观其变”是“八观法”中的又一法,因为中国人认为变数大于定数,所以应变能力就成为考核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

5.强调忠诚

“八观法”还提出“告之以难以观其勇,明白显问以观其德”,这强调的是员工的忠诚度。无论是在中国的用人思想中,还是在中国企业选拔人才的时候,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国外企业选拔人才三标准是能力、慈爱心和真诚,而在中国得到信任的三要素是忠诚、关系和能力,由此可见忠诚对中国人的重要性。对企业来说,寻找忠诚的员工有很多途径,其中一条就是寻找容易建立信任的员工。而容易建立信任的员工往往不是敏感多疑的人,他们能够让你快速地建立信任。

2 传统的鉴人之术

1.行为试探之术

《六韬》这部最古老的兵书讲述了八条鉴人之术,《吕氏春秋》提出了“八观六验”之法,诸葛亮提出了“七观”之法,这些鉴人之法中都提到了行为试探之术。

由人的行为入手考察人的个性是一种非常古老而有效的方法,很多时候尤其是一些比较特殊的时候,人的行为很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性格。比如蹦极这项运动就不是人人都敢去尝试的,那些敢于尝试的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冒险的性格。

2.察言观色之术

中国的察言观色是一套非常传统的方法,早在《尚书》中就提出了要“敬用五事”,这“五事”包括貌、言、视、听和思。

“貌”是指态度,好的态度能够使一个服务员成领班,甚至于变成一个经理。比较好的“貌”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一个是恭,一个是肃,称之为“貌曰恭,恭曰肃”。中国人重视“貌”,强调对待别人的态度首先做到恭敬,无论是对你的被服务者,还是你的上级;其次,恭敬还要强调严肃的态度,恭敬如果伴随着很灿烂的笑,就会容易让人感觉到一种迎合,甚至于有拍马屁之嫌。

“言”是指表达方式,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很早就有界定。特别是在表达反对意见时,与西方人习惯于说“不”不同,中国人更喜欢用“但是”。比如上级说:“今年的营业目标是100万”,中国人一般不会马上说:“太少了,你怎么才定100。”中国人会这样说:“100万固然有道理,但是我以为120万更有激励效果。”

这个“言”字称之为“言作从,从作乂”。“言作从”强调的是一种顺从的态度,但是一味顺从就意味着没有主见,所以还要“从作乂”,即马上要告诉对方“我的观点与你截然不同或者有所不同”,这是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也是中国管理者比较喜爱的一种做法。

视、听、思指的是如何看、如何听和怎样进行思考,即中国人讲求的眼到、耳到、心到。

3.间接观察之术

中国人比较善于间接观察,也就是通过观察被观察人周围的人,以及观察他对别人的作法,以此来分析和了解这个人的性格。例如,《尚书》总结了“六戚法”,提出了“士有百品,孝为第一”;《吕氏春秋·论人》提出了“六戚四隐”;《周礼》提出了“六行”观人以及传统的履历分析法,这些都是间接观察之术。

4.心术鉴别之术

《孔子家语·始诛篇》总结了何为心术,指出了心术与动机的关系;康熙大帝明确提出“观人者必先观其心术”;中国一些古籍则研究了如何通过神骨、气色、容貌、声音、情态来研究动机。正所谓“相由心生”,人们传递信息更多使用非语言信息。心理学研究发现只有7%~35%的信息靠语言传达。

心术鉴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很难直接看到别人真正的想法。所以只有通过许多非语言信息来综合分析一个人的个性,才有可能鉴别出这个人的真实心态。孔子很早就提出了人有五种心术不正的表现,比如“记丑而博”就是一条,指的是这个人拥有大量不健康的信息;再有如果一个人看到不合理的现象,反而为其掩盖,这也是心术不正的表现,称为“顺非而泽”。

本文首发:iso认证机构网 /uploads/image/202207/www.iso.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