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对性格的研究(下
中西方对性格的研究(下)
0.1 何为性
“性”就是人的性格,性格研究一直是中西方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研究性格有助于选材用人。西方历史上总结出了许多研究、分析性格的方法,比如以星座、血型、古希腊四分法来分析性格等等。人格特质心理学、认识心理学和动机心理学是西方研究性格的三大流派,代表了心理学研究人格特点的三种方法,如图2-1所示。其中,动机心理学经常运用于公安部门,认知心理学则较多地在教育部门使用,而企业比较常用人格特质心理学。这些心理测量方法都是用来推测人稳定的部分。
0.2 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0.2.1 文化背景塑造性格
人的性格受很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文化背景是影响性格的一大因素。文化背景可以使人产生很多共性,中国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行为就有很多共性点。
中国人的14项人格特质,其中有可以作为优点的仁爱、气节、侠义、忠孝、理智、勤俭、进取以及实用,也包含可以理解为缺点的功利、私德、嫉妒、欺瞒和屈从。将这14项人格特质进行一定程度的提炼,可以得出中国人人格特质的三大主要特点:忠恕、务实、中庸。其中,中庸有很多表现,比如兼顾和一分为二的想法。
简而言之,忠恕、务实和中庸的行为模式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共性,它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0.3 家庭塑造性格
1.家庭塑造行为
家庭能够塑造行为。当我们在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时,很难回避其在幼儿时的经历,因为他的那些经历导致了他性格的形成。西方人认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人格比较完善的孩子更能适合社会。所以,西方人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会导致孩子相应的行为”。
比如,如果一味地支配孩子,孩子就会形成缺乏自发性的性格;如果经常保证孩子的所有需求,孩子就会幼稚、依赖性强、神经质和嫉妒心强。这里的神经质指的是情绪异常波动,也就是情绪很难自我控制。兴奋的时候很兴奋,沮丧的时候很沮丧,情绪波动很大。实际上,这是人格特质的一种维度。而且是管理中很受中国人重视的一种维度。所谓成熟的管理者其实就是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驾驭能力比较强的人,这种人往往喜怒不形于色。这是确定成熟的标准。那么在管理者当中,管理矛盾的第三个要素实际就是讲的这个。因为管理者的性格要求中有一项就是情绪要自我控制。
如果对孩子很顺从,就会导致孩子没有责任感;如果总是拒绝孩子,孩子就会有攻击性、不安和自卑。其实孩子的很多行为是习得的,就像我们知道有很多父母打孩子,这些孩子被打之后就学会了打别人,这就是一种行为的习得。
父母教育孩子是要讲究方法的,否则既要支配,又要顺从、保证、拒绝,真是很难平衡各方利益。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就很好地得到了解决。中国很早就将父母进行了不同的定位,称之为“严父慈母”。严父的主要工作是支配、拒绝,而慈母就要去保证、顺从和宽容孩子。
2.家庭结构影响性格
弗兰克沙洛威对23项科学创新以及支持这些创新的1218名科学家的出生顺序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家庭结构会影响到他们的性格。当然这种同胞规模的研究一般只包括顺次(长、次、小)和性别结构(兄妹、姐弟)这两种,如果孩子太多,就容易出现较为复杂的情况,很难找到规律。
家庭结构对孩子个性的影响可以通过图2-3看出,图中通过不同长度的数段反映出头生子和后生子截然不同的性格。
一个家庭中,老大的性格一般比较稳重,有责任感而且勤劳。研究还发现独立性是老大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行为特点。在中国的家庭中,老大特别是长子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由于从小被赋予了一定的决策权和责任感,所以他们在整个家庭中,特别是在家庭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很难改变。
与老大不同的是,老二具有宜人性,也就是他能够和陌生人或者其他很多人很快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因此,如果你一进到一个新的办公环境,那个首先冲着你笑的人多半是他家里的老二。
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三个孩子,那么老三的特点往往是依赖性强且惰性大。这也是习惯使然,因为他的领导太多,面对独立又有支配性的老大以及随和、谁也不得罪的老二,老三只能听吆喝了。所以,如果一个家庭有三个一起成长的孩子,待到他们找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老大找工作的时候,和谁也不商量;老二会找个别人商量;而老三则会找遍所有的人商量,最后还没有拿定主意。
本文首发:iso认证机构网 /uploads/image/202207/www.iso.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