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评价模式的选用
(一)认证模式的选择原则
服务可持续特性认证模式的选用应遵循公正性、适宜性、经济性原则,结合评价目标、服务类型和可持续性的体现形式选择认证模式及其组合,同时,还应该考虑包含一个完整的认证活动周期(如监督和再认证)的相关活动,以及考虑认证类型的技术特征等。
(二)认证模式的选择与应用
1.当基于认证目标选择认证模式时
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可采用自我评估+评估验证,结合能力确认、管理审核等方式;
对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评价,可采用基线评估+最优状态评估,结合特性评价、绩效测量和检验等方式;
对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可采用自我评估+评估验证,结合能力确认、绩效测量、数据比对等方式。
2.当考虑服务类型选择认证模式时
对于基础性服务的评价,可采用能力确认、管理审核、特性评价、绩效测量和检验等方式;
对于生产性服务的评价,可考虑采用顾客调查、相关方调查等方式;
对于生活性服务的评价,可考虑顾客调查、顾客体验、相关方调查等方式。
3.考虑可持续特性选择评价模式时
对于定性指标,可以采用评估验证、管理审核、服务过程审核、顾客调查、相关方调查等评价方式;
对于定量指标,可以采用测量或检验、顾客调查、数据比对等评价方式。
4.考虑认证活动周期选择认证模式
初次认证的认证模式,应该结合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特点,采用“自我评估”或“基线评估”或“基线评估+可持续发展最优状态评估”的基本模式,结合“评估的验证、可持续发展能力确认、可持续管理审核、可持续服务过程审核、可持续绩效测量或检验、数据比对”的一种或几种模式进行组合认证;
监督过程的认证模式,应考虑评价对象持续改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以及评价结果渐进的过程,可以采用模式“基线评估”结合“评估的验证、可持续发展能力确认、可持续管理审核、可持续服务过程审核、可持续绩效测量或检验、数据比对”的模式进行组合,但可以予以过程的简化,包括减少认证过程中的样本量;
如果不需要进行重复的能力确认和管理审核,认证模式中可减少顾客体验和相关方调查。对于进行再认证,可以采用初次认证确定的认证模式。
(三)影响认证模式的其他因素
在服务可持续认证过程中,除认证对象自身行为体现的可持续性外,外部条件和环境也会对其可持续性产生影响,使同一类型的认证主体,在可持续性上体现明显的差异性,如认证对象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基础条件和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员整体素质水平、政府政策等。即使同一个认证对象,在一个认证周期内,这些外部因素如发生变化,也会对认证结果的一致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认证过程中应关注这些因素的变化,在必要时,认证模式应该重新采用最优状态评估、绩效检验、数据比对等模式。
此外,在认证策划和实施过程中,还应该综合考虑认证实施人员的综合能力与资源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设备/设施资源,以及认证投入和认证结果有效性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