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从数据解读再次分析问题
生产管理从数据解读再次分析问题
再次分析问题
报表流程的改善
关于数据的思考
副总经理的选拔案例
不管是在公司的成长还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常常都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要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充分了解问题的中心,分析问题的本质。这样,人们才能找到能切实的真正改善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从整体开始分析,逐步地细化分析的对象,从整个工厂的运作流程分析,到生产线的布局分析;从分析每一道工序,到分析作业者的每一个具体的作业动作。这样,就可能大大降低不合格品的出现机率,卓有成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后,还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重新进行第二次思考,以便分析问题的本质。
管理工具的再思考:报表的三步曲
1.管理工具的用途
在公司的生产管理过程中,一般都使用很多管理工具来有效地帮助完成管理。不管是规范化的表单,包括检验资料、生产日报表和采购单等,还是公司制订的规章制度,都是公司用来协助管理的工具。这些工具在公司的日常运作、战略决策、生产制造、物料采购和产品检验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
但是,管理工具也不能随意地滥用。公司通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往往是经理将一些简单的事情弄得比较复杂,而总经理接着又在比较复杂的基础上,弄得更加复杂。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家不了解问题的核心所在,没有分析清楚问题的本质。在处理问题时,应首先真正明确所需达到的目的,这样,才会去思考采用何种合适的管理工具,这些管理工具只有在得到正确使用的情况下,才能卓有成效地发挥作用。
2.报表流程改善:报表的三步曲
不管是生产日报表,还是采购单,一般的表单的最上面都有三个栏目:填写人、审核人和批准人。其中:填写人指的是在报表上填写资料的人员;审核人是对填表人的意见进行审核的人员;审核通过后,将表单移交给批准人做最终的批复。这样,通过填写人——审核人——批准人的三步曲,层层把关,从而达到改善报表流程的目的。
填写人是直接的现场人员,填写人应从最客观的立场出发,填写完整的资料。审核人是填写人的主管,审核人应充分地站在自身最专业的角度,根据实际需要,对填写人的申请提出调整意见。比审核人更高一级的是批准人,老板是最高级的批准人。批准人需要从全局范围出发,对资源的分配做出最终的抉择。
实际上,报表三个栏目应有效地得到正确的使用。如果使用不当,那么只是执行了填写报表的形式而已,而无法有效地充分发挥报表工具的作用。公司应经常思考现有的管理工具有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以及注意研究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确。当能有效地确认即使现有工具的使用方法没有错误,但依旧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时,再去考虑寻找新的管理工具。
关于数据的思考
在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过程中,应认真思考数据所扮演的角色,数据是否真的为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如果资料书上仅仅是数据的堆积,而没有任何有目的的仔细分析,很难从数据报表中真正获得有价值的资料。
“白纸与黑纸”的讨论
人们知道,在一张白纸上写一个字,那么叫“白纸黑字”,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如果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往往最容易给人的印象仅仅是“黑纸一张”,很难找到重点。同样的,数据报表的记录也应该“白纸黑字”,方能显明地使人对重点一目了然。
如图13-1所示,是检验人员对产品规格的检验结果。显然,报表是测量数据的堆积,很难从这张报表上迅速、直接的找到最关心的数据。检验结果确实是表明了产品都是合格的,但是,这张报表缺乏必要的处理。检验人员在上报数据时,应明显地标出最大值93和最小值12,注明产品的公差上限与下限,这样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出产品规格在公差带内的分布情况,从而能比较准确地掌握产品的质量情况。否则,完全由未经过处理的数据堆积而成的报表,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只相当于一堆垃圾。
数据处理的内容
经过处理的数据才能显明地揭示出一些规律,反映问题的本质状况。没有经过处理的数据无法看清真正的根本问题所在。因此,数据并不是越全面越好,繁琐并且未经过必要处理的数据,只能是一堆垃圾,对真正有效改善和解决问题没有丝毫帮助。
根据实际需要,在进行数据的具体处理和分析时,可能需要处理的内容包括:通过极限的逼近来衡量风险、分析产品质量变化的趋势、通过分析集中度考察其稳定的程度,以及分析比较实际与标准之间的差异。另外,还需要进行成本的决策。
1.极限的逼近:风险衡量
由于多种多样的因素影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入了某种缺陷。因此,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风险往往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为了衡量风险的程度,往往采用极限逼近的方法,促使企业十分重视及时进行改进。
有时,产品本身所存在的细微瑕疵并不真正影响客户对产品的正常使用,客户对企业产生微小的抱怨,期望企业能更好地注意改善。如果企业没有及时处理客户的投诉,客户的抱怨很可能进一步扩大,严重的甚至导致客户退货。
因此,通过极限逼近,衡量的重点应主要是客户对产品的抱怨。每一次都应该记录客户抱怨的时间和原因。产品改进后,应绝对避免出现客户上次所抱怨的瑕疵。逼近的究竟是哪一部分,客户的容忍极限是什么,这些都是企业最在乎的事情。
2.趋势的分析:良品比较
衡量产品质量高低的一个指标就是产品生产的合格率。从长期运作的角度来看,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不仅仅是只关注产品的合格率,还应更注意观察产品合格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随之变化的趋势,从中发现生产线中可能还存在的问题。
例如,企业前三个月产品的合格率分别为98%、87%和80%,仅仅从合格率看,还是比较不错的,都属于合格批。但是,三个月的合格率已经明显出现了下降趋势。这种趋势说明,企业的制造能力正在逐步下降。这种趋势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很可能有越来越多的不良品正在不断地流入到客户手中,引起客户越来越大的不满。
因此,必须坚持对不同批次的产品作良品的分析比较,寻找不良率的变化趋势。如果不良率升高的趋势越来越严重,那么就应及时、果断地采取相应的改善对策,例如:提前保养机械设备,作业规范实施得更为细致一些。
3.集中度的分析:稳定度比较
在数据处理中,通常运用常态曲线来衡量数据的集中程度。所谓常态曲线,指的是大部分的数字挤在公差带的中间,公差带上、下界限附近分布的数据比较少。曲线中央的数据则越来越集中,这说明产品的稳定度也越高。
一般来说,人们希望产品的数据曲线能有效地符合常态曲线的分布规律。产品指标在公差范围之内波动的都被认为是合格产品。但是产品合格批次有不同的类型:数据可能均匀分布在公差带之内,也可能大部分集中在中间某一区域。比较每组数据的标准差,分析数据的集中度,当集中度比较高时,产品质量才能越来越稳定,产品的品质也才能越容易掌握。因此,集中度是稳定程度的衡量标准。
4.差异的分析:标准与实际的比较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还包括差异的分析,分析标准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距。人们总是希望追求完美的产品,将实际做出的产品同完美的产品作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差距,这有利于明确产品进一步改善的目标和方向。
生产成本是影响产品销售的重要因素之一,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之间必然会存在着差异。例如,在进行产品开发时,预期成本为5元,预期售价为7元,利润为2元;但是进行批量生产后,发现生产成本竟高达8元,按照预期售价出售的话,企业必然是要亏本的。
因此,必须分析预期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寻找差异的根本来源,成立跨功能的团体对产品进行持续改善。例如,可以通过精简产品结构、采用更便宜的原材料、制造部门寻找更快速的加工方法,从多方面来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5.成本的决策:从老板的角度出发
在进行成本决策时,很多人认为老板与下属之间存在着冲突,下属很难与老板对此问题进行沟通。但是,很多出色的干部依旧能充分得到老板的欣赏,老板甚至能信任完全接受他们所提出的意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干部能从老板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成本决策,很多想法自然也与老板的想法不谋而合。
实际上,站在老板的角度上进行任何问题的决策,干部与老板之间的沟通将变得比较容易。从老板的角度出发进行成本决策,让老板看到资金投入后产生的效益和回报率,无疑是与老板沟通的最佳方式。当老板发现投入的资金和精力能明显地改善现场,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时,自然会非常愉快,将会对下属更多的进行授权,以帮助他获取更大的销售利润和经济效益。
提防骗人的数据
对数据和报表进行分析时,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看待数据,避免主观臆断对数据分析结果所产生的影响。有时,受到数据采集者个人动机的影响,收集到的数据很可能与生产现实的符合程度很低,这样的数据完全是会骗人的,或会对主管人员的决策产生误导。
例如,企业当月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能并不是当月就能全部销售出去的。因此,当月的产值和当月的销售数据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性,分析这两种数据之间的联系未必有任何实际意义,得出的结论也很可能是错误的。
对现场生产的钢笔质量进行检验,检验人员对统计数据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企业销售造成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由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从一定程度来说,决策实际上是由检验人员作出的,而不是由主管作出的。因此,必须了解问题的真正本质,避免受到不客观数据的误导。
生产管理从数据解读再次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