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人力资源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一、课程体系方面的问题
内部培训师的培养最主要的不是TTT培训,而是告之讲师如何识别胜任素质的需求,如何开发课程,如何进行课程的演绎转化、呈现等。
1.教案编写
课程的时间,教什么,用什么方法调查,教具等,使课程体系程结构化。如图3-3所示,课程开发教案。
2.教学活动与技巧类别
3.教学活动与技巧运用
二、内部师资队伍的选择与培养、管理与发展
1.内部培训师的选择与培养
(1)形成机制:包括激励机制、物质的激励机制和生涯规划。
(2)建立内部培训师训练营,培训师胜任素质建模,开发识别培训需求,课程开发,初步的呈现技巧等。
例如,针对营销管理者和营销员工开发课程,第一阶段:就需要集中为营销管理者开发胜任素质,每人负责开发一门;第二阶段:进行课程演绎,并说明开发此课程的缘由、重点、难点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案例选择是否合理?呈现技巧能否改善等。
2.内部讲师培养与管理带来的效益
(1)降低培训成本;
(2)使培训更加精确;
(3)在培训师亦是部门业务主管的情况下,有助于学员对培训效果进行转化。
三、外部师资的选择与管理
外部讲师的课程,适用于通用类课程,不太可能量身订做,选择外部咨询机构和老师时主要从几下方面来选择:
(1)考察整个课程开发中的逻辑思路、结构是否清晰,是否符合企业所需,讲师受专业训练程度。
(2)老师的敬业程度,认真程度。
对咨询公司的选择亦是如此,公司本身的品牌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咨询公司的专业化程度。
培训的转化与评估
一、培训转化设计
第一,梳理培训转化理论,构建培训成果转化过程模型;
第二,找出障碍培训转化的影响因素;
第三,培训成果成功转化的氛围特征描述;
第四,从培训的质量、方向、数量上促使培训效果的转化。
二、培训转化的原理与理论
培训转化有三种理论的支持(如图5-1所示):
第一,同因素理论。即当培训环境与工作环境完全相同时,培训就可转化。
第二,激励推广理论。一般原则可以在不同的环境里运用。
第三,认知转换理论。有意义的材料和编码可以增强培训内容的储存、回忆,所以在各种类型的培训里面,这也可以转化。
三、培训转化的模型
培训转化涉及的几个要素。
(一)受训者特点
(1)受训者的动机,是否愿意转化。
(2)建立能够学以致用的性能。
可根据需要开发一些表格、制度,或提升培训转化能力。
(二)培训项目设计
(1)营造学习氛围。
(2)应用转化理论。
(3)使用自我管理战略。
即对培训者、受训者有约束,要求学员在受训一个月内或受训三个月之内完成相关作业。
(三)工作环境
(1)转化环境。
(2)管理者和同事的支持。
(3)执行计划。
(4)技术支持。
通过培训转化的三个要素,既能够把学习的内容保存下来,也把学习的内容进行推广维持。
四、员工自我管理
(一)员工自我管理包括的内容
(1)判断在工作中运用新掌握的技能,可能带来的最终结果的正面和负面作用;
(2)设计、设置应用所学技能的目标;
(3)在工作中把所学的技能试着运用;
(4)自我监督所学技能在工作中的应用;
(5)自我强化。
(二)自我管理模式的内容样本
五、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工作环境特征
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工作环境特征包括:
(1)转化的环境;
(2)管理者的支持;
(3)同事的支持;
(4)应用所学技能的机会;
(5)技术支持;
(6)对培训成果转化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学习型组织。
(一)工作中阻碍培训转化的因素示例
(1)与工作中有关的因素:缺乏时间、资金、设备不合适,很少有机会使用新技能等;
(2)缺乏同事支持,比如同事规劝受训者使用原有行为方式或技能;
(3)缺乏管理者支持,比如管理者没有强化培训或为受训者提供使用新技能的机会
(二)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氛围特征
(三)管理者对培训的支持水平
本文首发:iso认证机构网 /uploads/image/202207/www.iso.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