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认证

中国人的基本精神

网络2021-08-03383
中国人的基本精神  1.基本精神的内容中国人的基本精神可以归结为以下六点,即:一切都是不一定世界变化多端,只有绝对的变动而无绝对的静止。中国人深切地感受到世界的这种变动性,所以在思维上极其强调一切事物的变动性,认为一切都是不一定。不一定本...

中国人的基本精神

  1.基本精神的内容

中国人的基本精神可以归结为以下六点,即:

一切都是不一定

世界变化多端,只有绝对的变动而无绝对的静止。中国人深切地感受到世界的这种变动性,所以在思维上极其强调一切事物的变动性,认为一切都是不一定。

不一定本身也不一定 

中国人在强调一切都是不一定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不一定本身也是不一定的。这样就达到了对不一定的一种最彻底的体认。

从不一定到一定

世界是不一定的 ,人的思维也是不一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只能绝对地顺从不一定,完全没有自己的能动性。中国人相信不一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总是可以通过恰当运用人力而达到“一定”的状态,从而获得短暂的相对平衡。

一定会有不一定

一定和不一定在客观上并不能截然分开,不一定中含有一定的成分,一定中也含有不一定的成分。区分一定和不一定,只是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法。

变来变去都一样

既然一定和不一定在客观上总是混合在一起,那事实上也就无所谓一定或者不一定了。所以中国人总会认为世界变来变去都一样,反正都是不一定和一定的混合。

一样会变来变去

中国人既然认为不一定和一定根本就不能截然区分开,所以在言行上也就经常采取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既有不一定,也有一定,两者之间常常出现交替。

 

2.基本精神的成因

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所以会是“不一定”,这其中有着很深刻的人文地理原因和社会原因:

黄河屡屡改道的影响

黄河的变化和中华文明的进程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屡次改道,这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使一些地区远离了水灾,但另一方面又使这些地区出现了旱灾。中国人对黄河也一直无法彻底治理,只好尽人事知天命,一方面采取一定的治理措施,另一方面又顺从于这种难以把握的自然因素的力量。长此以往,中国人就逐渐形成了深刻的“不一定”思维和心理。

中国社会有很强的变动性

很多人都说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结构的社会,但事实上中国社会也有很强的变动性。只不过中国人已经很适应社会的这种变动性,在心理上已经不会对社会变动感到惊讶和恐惧,因而每次社会变动都很难对社会原有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变革。在连续不断的变动中,中国人已经习惯于将社会和人生都看作是“不一定”的变体,因而在言行上也就比较习惯于采取“不一定”的态度,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立场,以此来保护自己不受到“变动”的过大冲击。

 

第二节  中国人的基本信条

 1.基本信条的内容

中国人的基本信条有以下六点具体内容:

坚持以不变应万变

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要深刻把握“变”和“不变”的辩证关系,在变中发现不变,根据不变来处理变。只有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世界所迷惑,从而轻松地解决各种变动危机。

以不变应万变是变

以不变应万变其实也正是一种“变”,“不变”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原则和依据,“万变”则是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和现象。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要立足于不变的本体,采取变的行为,去解决万变的现象世界。

变到和没有变一样

中国人喜欢且习惯于渐变,最好就是毫无声息的“变”。因为这种渐变不易让人觉察,所以看起来也就和没有变化一样了。对中国人来说,渐变比较安全,而突变则可能会引发重重危机。

有所变又有所不变

变和不变相互包含,所以不会偏执于一方。中国的八卦最能体现这种思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间只能以曲线来区分,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持经达变以求合理

持经达变是中华文化里面最了不起的思想,其中:“经”就是“经常”,就是不变的原则;“变”则是“持经”行为的结果;“合理”则是“持经达变”的目的,即变的结果一定要合理才是正确的变。

合理去变叫做时中

“时中”就是“时时命中”的意思,也就是达到预期目标的意思。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要合理应变,即持经达变。中国人的“变”一方面要符合目的,另一方面又要符合“经常”,所以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体。对中国人来说,只有立足于“经常”的“变”才可能合理,而单纯地为变而变则只是一种舍本逐末的不可取行为。

 

2.随机应变和投机取巧的区别

随机应变是中国人非常推崇的行为方式,而投机取巧则是中国人非常鄙夷的行为。这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目标、行为相同,动机不同

随机应变和投机取巧都是目标,行为也都是应变,但是两者的动机不一样:为公共利益的应变就是随机应变,而为个人私利的应变则为投机取巧。

动机重于结果

如果是为公的随机应变,即使结果没有达到目的,人们也会原谅这种行为。可是如果是为私的投机取巧,即使结果有益于公,人们也会加以指责。简而言之,中国人重视主观动机甚于客观结果。

细心观察行为动机 

但动机本身往往无法直接看见,因此必须细心观察行为本身及其结果。对中国人来说,看不见的动机比看得见的现象要远远重要得多,因此非常重视观察行为动机,发展出一套精密的读心术。读心术深知言语现象的虚实真假很难把握,所以专攻内心解读。中国人很明白:看得见的东西很多都是虚假信息,看不见的动机才是真实确切的。

 

内心的尺度

读心术虽然可以了解到别人的动机,但是归根结底只有自己才最清楚自己内心的动机。所以一个人是为公还是为私,最关键的还是需要自己内心有一把尺子,有一些基本的准则。否则,个体如果缺乏强有力的道德约束,其行为就会为所欲为,不择手段。

因此,中国人极端重视个人的良心,赞赏有良心的人。因为只有一切从良心出发,其行为才会有所约束,适可而止。中国人偏爱于研究良心的自我发现、培养和扩充,以期通过动机的约束从根本上限制人的行为,使个体的行为尽量向善。

双重行为标准

对个体的约束转向内心之外,个体直接的信任也就很难建立。每个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良心都只有自己知道,别人都只能半信半疑,无法验证。这样就使很多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双重行为标准:一方面讲究自己的行为要符合自己的良心,做到诚实;另一方面又不大在乎自己的言语许诺,随意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给人一种没有信用的感觉。

 中国人的基本立场

1.基本立场

中国人的基本立场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既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

中国人深知赞成和反对很多时候作用一样,因而不会轻易表示自己的态度,往往给人模棱两可的感觉。这样就可以使自己不会因为过早表达明确态度而丧失任何一个机会。

 

应该反对才反对否则就赞成

中国人不会轻易表示反对态度,只有在非反对不可的情况下才会表示反对。一般情况下,因为不想得罪人,中国人即使心里反对,嘴上也还是会表示赞成。

 

有本事不可以随便表现出来

中国人讲究深藏不露和韬光养晦,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不鼓励个人表现主义,经常会出现群起攻击才华突出的人的现象,即所谓的“枪打出头鸟”。只有含蓄内敛的人才会赢得他人的好感,以后才有机会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深藏不露才不致于一表现出来就死

中国人讲究个体之间的平衡,所以个体都崇尚表面行为的中庸,这样才能有效保护自己不受他人的群起攻击。

可以骗别人千万不能骗自己

西方人是可以骗自己,千万不能骗别人,否则就会受到法律制裁。但中国人则恰好相反,骗别人无所谓,可千万不能骗自己,因为那只会使自己盲目行动,最后伤害自己。

中国社会自求多福,只要不骗自己就可以了,因而中国对于欺骗他人行为也就一直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 

保留颜面促使自己好好表现

中国人很好面子,所以保留颜面一般可以促使个体心怀感激,从而在行为上更加积极努力。所以对中国人来说,羞耻感是刺激人进取的强大动力。一个人如果连羞耻感都没有,那么就很难刺激其自我改善、积极向上了。

 

2.深藏不露的妙用

深藏不露必须得到合理运用才能发挥巨大的效力,否则只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具体说来,深藏不露的运用必须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有能力才有深藏不露的必要

深藏不露的目的是为了等待显露自己才能的最佳时机。所以首先要自己真正有能力才有深藏不露的必要。如果自己一点能力也没有,那么深藏再久也没有用。

深藏不露的先决条件是有本事

个体有才能才有深藏不露的必要,因为深藏不露可以保护自己不会因有才而遭受攻击。但如果个体根本就没有才能,那就没有必要深藏不露,因为别人根本不会在意你,也就不会来攻击你了。

站在不露的立场来露,才不致乱露

个体懂得深藏不露的必要性,才不会随便露才,到处招摇。胡乱显露才能的个体最容易在还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之前就丧失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先说没有意见,然后看情况说出意见

当与别人有不同意见,且认为自己的意见比其他人好时,个体最需要的不是据理力争的辩论能力,而是深藏不露的迂回战术。个体只有让自己的意见慢慢显露,才不至于使自己的意见成为遭受众人攻击的焦点。

先说没有能力,然后视情况大力表现

中国人往往喜欢先谦虚地表示自己缺乏能力,这时上级领导反而会很放心地布置任务,给他锻炼的机会。这样即使个体根据具体的情况展现自己的能力,上级看到后也不会嫉妒,反而会为自己发掘了一个人才而感到高兴。可如果个体一开始就展露自己的才能,也许有人就会幸灾乐祸地等着看他出丑,有时甚至还会采取一些行动来阻挠他完成任务。

先说没有时间,然后才把时间腾出来

中国人刚开始一般都不会给对方一个很高的期望值,比如有人需要帮忙时,中国人一般先会说自己没有时间,可又暗自挤出时间来妥善地处理该事宜。这样对方不但不会埋怨,反而还会感恩戴德。

 

 中国人的矛盾心态

中国人因为对世界“变动”的一面极其敏感,所以在把握变动时往往会出现游离不定的矛盾心态。下面分别介绍中国人矛盾心态的具体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1.矛盾心态的内容

中国人的矛盾心态共有六个方面的内容:

喜欢管人都不喜欢被管

中国人喜欢采取双重标准来对待自己和别人,一方面很喜欢管理别人,以体现自己的权威和能力;另一方面又很厌恶别人管自己,觉得会失去自由的空间和独立的地位。

一方面自大一方面自卑

中国人虽然追求“中和”境界,但实际很难达到,结果往往是形成了两种极端交杂在一起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十分自大,在内心中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另一方面与他人进行比较时又会显得非常自卑,缺乏信心。

抓住很乖一放手便作怪

中国人是典型的两面派作风,会随时根据自己的处境来采取行动:当自己做坏事被抓时会非常清楚自己的不利处境,便主动采取屈服坦白的态度;可一旦被释放就会又觉得没有拘束,开始继续做坏事。

自己含糊却骂人不清楚

中国人喜欢说话含蓄,所以一方面总喜欢在别人面前尽量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显得自己很有修养和心机;另一方面又很厌恶对方猜谜一样的言词,责备对方表达不清楚。

害怕被讨好又害怕受冷落

中国人不喜欢别人对自己采取过分极端的态度:既害怕被讨好,担心别人是别有用心地利用自己;又害怕被冷落,怕自己得不到注意,从而不能施展自己的能力。

遇有矛盾设法把它化解                                                                                

中国人对矛盾从来没有特别的恐惧感,认为任何矛盾都能够得以化解。中国人喜欢仔细分析每一种矛盾的特殊性,然后采取具体的方法去解决,在解决矛盾方面,中国人往往有着惊人的自信和能力。

 

2.矛盾心态的具体表现

中国人的矛盾心态有很多具体的表现,这在言语行为上主要表现为:

同时说两句话,一句阳、一句阴

中国人说话喜欢全面,用阴阳两句话来表达自己两个方面的意思。具体来说,中国人说话一般是阳话在前,阴话在后。

阳话说得妥当,阴话才够真实

两句话的重要性各有不同:阳话一般说得比较妥当,很多时候都是套话;阴话才是真实意思所在,必须加倍细心地倾听。

两句话一起听,寻求其合理点

听中国人的话,必须两句话一起听,才能全面把握说话者的完整意思。阳话虽然是比较稳妥的客套话,但是却表明了说者说话的整体基调;阴话表明说者个人的真实态度,往往含有言外之意。所以听中国人说话,必须认真分析两句话各自的份量比重,才能恰当准确地找到两句话之间合理的平衡点。

 

本文首发:iso认证机构网 /uploads/image/202207/www.iso.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