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联网与组织智商的建设
大脑联网与组织智商的建设(上)
大脑联网与组织智商建设
1.员工的个人修炼
员工在刚进入企业时,必须对其进行“入模”培训,“模”即指组织智商的模。
员工系统梳理
任何企业的组织智商都有一定的成规。对于新进入的员工,应当进行系统的梳理,将其原有的知识进行分类、分层,排列成一个有序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再去构筑企业思想库。
个人的知识剥离
新进个体进入到企业来,如何把他身上所存在知识中对企业整体的知识地图有帮助的部分剥离下来,是一个非常大的动作。
知识库的建立
人与知识进行剥离,剥离出来的知识建设成知识库,企业全员从知识库当中分享整个组织智商的力量。
2.制度和组织的建设
既然组织智商是一种预埋机制,它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而表现出来。因此,制度与组织的建设要求:
思考必须深远;
布局要考虑到企业的核心能力。
3.相关能力的建设
制度与组织建立后,就产生如何配备核心能力、集权能力等问题。因此,就诞生出对问题的管理。企业部门、职员本身会呈现一种对问题的建设与管理能力。
4.企业知识库的建立
对问题库的不断解答,最终能够建成企业的知识库。
知识库的建立,是建立大脑联网的关键环节之一。
5.大脑联网的建立
大脑联网并不是自然生成的,一个组织的运作中,很难将各方面专才从各自的工作中拔出来专门来处理某一个事件。因此,需要一套组织框架来支持大脑联网的实现。这种组织设计一方面可以时时地推进知识库、思想库的建设,另外一方面可以最终推进大脑联网的实现。
组织支撑
大脑联网需要高层的积极支持,更需要一套组织框架的支撑。这种组织设计一方面可以适时地推进知识库、企业思想库的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最终推进大脑联网的实现。
知识储备
建立知识库、思想库及最终实现大脑联网,需要通过组织设计来使专门的知识员工做出努力,为获取、转移和使用知识等工作承担特定的职责。
6.大脑联网中的通讯协议
由于语言、思想、文化的差异,往往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解除障碍,需要建立一个大家交流沟通的平台。大脑联网也需要构筑一种新的语法,形成一个沟通的平台。目前,这个平台分为五个层次:
工具类
工具类是指进行分析、寻找问题、帮助寻找措施的工具,如脑图、鱼骨图、流程图、32问法、偏差分析法等。其目的在于培养及丰富个人心智模式、分析问题的能力,寻找要素的能力。
协助类
协助类工具指的是使思考转化为计划、行动的技术或工具,如检核表、桌面制度、5会、作业辅助手册。这类工具可以培养个人的行动能力及指挥、协调能力。
学习类
学习类工具指的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行动或行事方式,如速读法、读书研讨会等。它可以培养个人及团队学习能力。
改进类
改进类工具是用以改善企业内部人员协作方式、彼此适应方式的训练或手段,如心智训练、性格分析会、小组战略等。可以通过团队绩效改善能力。
教练类
这类工具指的是开发拓展能力的教导方法、整理归纳感性经验的方法,如个人评估法、小组辅导、深度会谈等。这类工具的特点是效果依赖于教练的能力,以及变参与为方法论传授的管理技巧。
不同的工具即不同的管理实践,他们适合不同特征的行业与企业。而企业管理者总是在思考的问题是,哪些事情可以被设计成企业的性格,并将其转化为企业自动、自发的特质。以上的大脑联网通讯协议的五个层次,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而变动,最终形成适合企业的协议模式。
大脑联网与组织智商的建设(下)
全员参与战略管理
1.隐性假设与预测变化的管理
预测变化的管理
在全员参与战略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是假设与预测变化的管理。
战略管理假设
战略管理不能依靠随机变化,而是应当打造一种穿透性思考能力,挖掘企业的核心观念,抓住事物的本质。
2.打造企业的自察能力
企业会通过观察一些现象,挖掘出现象的本质,帮助企业形成、验证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又会影响实际的操作过程,从而不断地循环反馈。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会迅速的职业化、结构化。
每个组织的每个人都会尝试着与其他同伴协作,并着手探寻和感知身边的影响。个人的管理行为是人性化的,并具有洞察力,就是任何一个人会协作、会探寻和感知他人的感受。在影响和领导他人的过程中,任何个体都会迅速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思维模式。
3.个人拥有战略能力
任何一个企业在形成运转体系的过程中,都会发现问题,从而主动破坏这个体系,建设一个新的体系。这一过程中,个人就会拥有战略能力。即在建设一个新系统的过程中,个人就可以跳出系统看系统,跳出系统看操作,从而形成战略能力。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战略能力并不等同于战略计划能力。战略计划能力意味着一种全局观、系统观,是个体会发展出自己的种种决策模式的能力。
4.打造企业的集体深度思考能力
个体很难拥有真正的穿透性的思考能力,因为穿透性的思考本身应该有非常强的组织因素,是通过由低至高的层级传达而获得的。
为了获得思维上的穿透力,即我们日常所说的一语道破、直达核心问题的能力,必须借助科学方法论和系统知识。
第一步——界定系统的目的、功能;
第二步——对系统进行测量和评估;
第三步——了解系统的运作机制;
第四步——将运作机制显性化;
第五步——最重要的是找出系统的基模来;
第六步——这个问题还能深化吗?
第七步——反思;
第八步——这个发现能被验证和感知吗?本文首发:iso认证机构网 http://www.iso.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