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制造不良品的效率损失
生产制造不良品的效率损失(上)
产生不良的损失原因分析与改善策略
(一)产生不良效率损失的原因
制造不良品的浪费应该包括以下几种:
基本浪费
当产生不良品时,会造成原材料、人工、设备、能源、管理费用等成本浪费。
返修和报废的浪费
不良产品需要返工修补时,会产生额外的修复、选别、检验等成本浪费,报废则意味着完全的损失。
救火成本
若产生不良品,订单交期可能因此而延误,会产生比如紧急换线、调货、加班、海运变空运等等的救火成本。
防火成本
防火成本是指为了预防救火成本的出现而投入的管理成本。
不良品未被发现而继续向后流出的损失
如果一个不良品在产生的第一时间没有被发现,其结果很可能造成大批量的返工,大批量的返工会产生连锁反应。比如,大批量的返工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导致生产计划的变更。而生产计划的变更,会导致产品来不及交付,还可能会影响到别的订单的产品,致使整个生产进度都会受到波及干扰。同时可能出现救火成本和预防这种情况出现的防火成本。
在管理上这叫做一人错误百人忙,它是一种成本扩大的连锁效应。
(二)产生不良效率损失的改善策略
一个产品不良的错误会产生很多的波动,而且每一个波动都会带来变化。假设在生产流程中有一次不良品,就可能会有500个不良品必须返工,这就会产生变化。企业的生产计划要变更,所有物料供应计划要变更,所有生产工艺准备的时间计划也要变更。只要波动的来源不消除,企业的生产计划就永远跟不上变化。因此,要消除产生不良品的效率损失,关键并不在于确保不生产出不良品,而在于要尽可能地消除产生生产波动的原因。
1.外部波动
来自客户端
产品设计变化、订单数量变化以及交期变化都可能是源于客户端的波动。
以广大中小企业而论,不是企业挑选客户,而是客户挑选企业。企业必须用很长的一段时间,持续不断地改善生产供需流程,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只有整个生产的绩效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找到所谓的“好客户”。“好客户”的管理到位,给企业带来的波动就会少些,甚至会帮助企业解决很多供应商的波动问题。
有一些客户本身管理不到位,对这种客户必须要筛选,但这种筛选是需要时间积累的。通过持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来满足档次更高的客户的要求,这是企业应该做到的。
来自供应端
供应端承诺的产品数量、质量、交期也可能产生波动。
外部的波动不容易控制,尤其是来自于供应端的波动往往是企业难以控制的。若大企业是小企业的供应商,这种问题就更加严重,作为客户端的中小企业,市场影响力太微薄,根本无法管理供应商。但通过和大厂商的合作或许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2.内部波动
内部波动指的是来自技术端遗留给车间解决的一些问题:如过程失控、设备故障、质量不良、人员流动、安全事故等等原因带来的干扰。
丰田汽车公司认为:相同的问题一再重复发生,是管理上不负责任的行为。比如,水龙头每天都不关,每天都会淹水,解决的办法并不是每天拖地,而是要找到水龙头,即乱源,这才是杜绝混乱现象的根本。
制造过多的损失原因分析与改善策略
(一)制造过多效率损失的原因分析
整体生产效率的改善,在于瓶颈的解决。同理,非瓶颈的资源利用率,不是完全由全部产能决定,而是由系统中的制约条件即瓶颈决定的。例如,企业利用生产中的非瓶颈资源,开足马力,超时超量,一口气把产品全部做出来,变成半成品。而生产瓶颈并未解决,所以半成品并不能成为最后的产品,更不可能成为最后的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会给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其中包括:
积压流动资金
库存搬来搬去
库存可能因为搬来搬去产生质量问题
客人若取消订单,则生产出来的半成品就得统统报废
所以说,盲目地追求非瓶颈资源的局部优化,或者最大效能地在局部进行生产,反而会造成浪费。
(二)制造过多效率损失的改善策略
在管理上有一句话叫做“启动资源,并不等于有效地利用资源”。
即便企业把非瓶颈工序的效率提高了,也只不过是制造出来更多库存的半成品,事实上可能是制造出来更多的等待,对效率而言可能不是提升,而是降低。因此,企业要想避免制造过多造成的效率损失,唯一的出路是不断找到企业的瓶颈,并努力改善,而不该只追求片面的、局部的效率提升。只有把真正的成果兑现成能改善整体效率的改善,才是真正有效的、有价值的改善。
返回
内部波动指的是来自技术部门遗留给车间解决的问题:如过程失控、设备故障、质量不良、人员流动、安全事故等方面所带来的干扰。
制造不良品的效率损失(下)
效率损失分析机制的运行逻辑
(一)效率损失分析机制的建立
效率损失分析机制建立的前提,是创造出容易让问题浮现出来的环境和条件,创造出易于发现问题的环境和工具。具体步骤如下:
1.作业的流线化
作业的流线化是指组建起一种畅通有序的流水线,把各种不同设备按照工序排列在一起,让产品可以单件流动。
2.动作的标准化
动作的标准化是指排除一些波动因素,尽可能把动作按照正确的模式固定化。
3.目视化
简单来说,目视化就是将需要管理的部门都置于管理者的视线之内。企业的每一个部门里都有自己的管理者,尽管问题出在其他部门,却可能影响到本部门。对于其他部门出现的问题,可能自己看不到或者管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目视化的环境,就能有效减少各部门之间的隔膜,加强联系和协调,促进部门之间的协作。
4.安灯
所谓“安灯”是在每台设备的上面装一个警告灯,当一个产品生产出来,质量有问题时,设备可以自动侦测,自动发出警告,自动停止生产。
这种做法也可以扩大到整个流水线的范围。
(二)为分析项目设定测量基准
进行效率损失的分析,要为分析项目设定测量的基准。即反对用太复杂的方法检查和改正错误,要用最简单、最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因为复杂本身就是一种浪费。
(三)建立数据采集流程与权责分工
1.数据采集流程
奔赴现场
相关的管理人员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必须到达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简称“三现”:即现地、现物、现实。
连问五个为什么
连续问五个为什么,在丰田公司叫现场QCC 。连续问为什么,是为了先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即用所谓的事前管理,找出问题的根源,在问题还没出现时,就想办法把可能出现问题的隐患控制住。
就地讨论、就地提案、就地整改
2.权责分工
提案
鼓励员工以个人或团队方式提出改善提案、参与各种持续改善活动。
QCC
QCC意为质量小组。质量小组是几个同样工种的人,例如三个电焊工集合起来,共同讨论电焊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QIT
QIT是质量改善任务小组,专门解决跨部门的问题。因为有些问题很可能跨越了好几个部门,必须要成立一个跨部门的团队来解决这种问题,这个小组叫QIT。
(四)建立分析结果的反馈/汇报系统
通过建立容易让问题浮现出来的机制和环境,通过现场发现和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整改信息,并反馈给源流部门(源流部门是指管理出现问题的部门),然后由源流部门拿出一份整改文件,并贯彻下去,以防止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可以说,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建立分析结果的反馈/汇报系统,能形成企业最佳实践经验的积累平台,使企业的管理能够不断地得到传承和改善。
改善活动的策划与执行
(一)为改善活动创造环境和条件
1.创造易于发现问题的环境和工具
企业要为效率损失的改善创造易于发现问题的环境和工具。如前所述,流线化、标准化、5S、目视化管理、安灯等,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2.界定权责、统一解决问题,鼓励使用共同改善语言
界定权责
如前所述,企业应该界定提案制度、QCC和QIT的权责划分。
统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鼓励人人使用统一后的共同改善语言
有很多系统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工具,比如QCS、8D、6西格玛等。它们都是沟通的工具,都有解决问题的一套共同语言。可以选择一种,并把所有的名词统一起来,每次开会都鼓励使用共同语言进行交流,这样改善文化就能在企业中慢慢形成。
3.创造勇于和乐于面对问题的氛围
坚持改善的价值观
坚持鼓励改善意识
奖励改善行为
宣扬改善成果
作为管理者要想尽办法鼓励员工的这种光荣意识、荣耀意识。
4.创造改善成果的巩固机制
建立积累平台
标准化
防呆措施
保证执行力通道贯穿
(二)结语
困难是成功的阶梯,成功者把克服困难作为自己成功的阶梯,当作阻挡竞争对手的壁垒。越难做到,就意味着越难被模仿,也就是说,越是困难的,就越值得去做。所以企业应该下定决心、鼓足勇气,踩着困难逐级往上走,这才是成功的必然途径;裹足不前的人,永远只能在山脚下徘徊。企业应该从最基础、最常见的方面开始改善,做一个算一个,解决一个就上一个台阶,耐心耕耘就必有收获。
要创造乐于面对问题的氛围就要做到:
1.坚持改善的价值观
2.坚持鼓励改善意识
3.奖励改善行为
4.宣扬改善成果
本文首发:iso认证机构网 /uploads/image/202207/www.iso.net.cn